NEWS Information
機器人巡檢地下綜合管廊。
曾經,電纜、通信、燃氣等城市管線要么架在空中,交錯復雜地“網”在街道上空,要么直埋入地下,如遇維修,就要把馬路“開膛破肚”。如今,在天府新區雅州路,這些管線都搬到了一個叫地下綜合管廊的“集體宿舍”里。
國慶期間,這條寬度10米多的城市地下“生命線”沒有因假期而放松保障,如往常一樣安全而又高效地運轉。
10月6日,記者下到3米多深的地下管廊,打探這里智能管理的“奧秘”,看一看硬核科技到底如何為“地下生命線”的安全保駕護航。
機器人巡檢
替代人工日常巡檢80余項
從10號艙入口處進入天府管廊雅州路片區,最引人注意的是頭頂上兩排酷似小燈籠的消防裝置,然后是一排排架子,這些架子給管道搭好了“床位”。在這里,一輛小型車輛可以自由通過,是成都目前唯一可通行車輛的管廊。
入口處,一個頭頂著兩只“大眼睛”、四個粗粗小輪子的小型機器人正在等待出發指令。當指令發出時,它立即向11號艙門駛去,行駛五六米后,便在艙門前停了下來,兩只“大眼睛”對著門旁的電力設備和管廊上方的監控設備“左看右看”,“這是在對配電系統、消防系統進行巡檢?!碧旄芾妊胖萋菲瑓^負責人介紹,“它會將發現的問題進行自動圖像分析,將結果推送到后臺電腦上?!?/p>
記者在控制中心看到,這臺小型機器人每到一處停下來,電腦端屏幕上也同步出現相應的畫面,同時,實時顯示此處的氧氣、溫度、濕度、硫化氫、甲烷等環境質量參數,以及紅外線感溫反饋情況;預警系統時而彈出一些預警信息,精確記錄著哪個點位“指示牌不工作”“通風異?!钡鹊?。
“以前,我們人工巡檢,每天可巡檢5公里,并需要配備多個巡檢工人,效率較低,還容易出現錯誤?!痹撠撠熑吮硎?,“現在巡檢到問題都是馬上上報,效率提高了近50%?!?/p>
“可以替代人工日常巡檢80余項。”該負責人介紹,利用機器人巡檢,巡檢數據將自動記錄、分析、應用,后期還可以進行自動派單,效率將進一步提高。
500個監測設備
發現參數超標立即報警
9月8日16∶26,日月大道分控中心的系統突然彈出一個畫面——兩個未戴安全帽的男士,從逃生口闖入管廊內。畫面顯示:電力艙第7分區,有人員非法入侵。
“這里是日月大道分控中心,未經允許,不能進入管廊,請快速離開,謝謝配合!”分控中心值班人員一邊通過廣播系統發出警告,一邊又撥通管廊內的固定電話,“電力艙第7分區,有非法入侵,請立即前去核實情況?!?/p>
兩分鐘內,廊內工作人員到達現場,及時驅離了非法進入人員。
記者在現場直擊,日月大道分控中心模擬IT大道管廊發現外來人員非法入侵后從告警到處置的全過程。
記者在綜合管廊內看到,固定電話在廊內每隔100米就設一部,“管廊內目前沒有移動通信信號,為了監控中心與綜合管廊內的溝通聯絡,各艙室均設有固定語音電話?!?/p>
成都市管廊監管中心負責人介紹,監控中心就是管理地下管廊的“大腦”,而地下管廊內每公里安設500多個監測設備,其中環境與設備監控、安全防范、火災自動報警等系統相當于“眼睛”和“耳朵”,當“眼睛”“耳朵”發現氧氣、溫度、濕度、硫化氫、甲烷、液位等環境參數超標時,就會立即進行報警。
同時,系統也自動記錄報警的具體時間和位置,聯動防火分區和監控中心的聲光警報器,自動啟動風機、水泵等設備,噴灑滅火粉,開啟照明等裝置,并在綜合管廊系統平臺彈出報警位置視頻畫面。
智能管理體系
市級管理平臺+多個分控中心
成都東部新區機場南線地下,一條寬3米多的地下管廊正在澆筑成形。寬敞的管廊內部,將匯集電力、燃氣、供水、通信等管線。
這是成都在建的其中一條地下綜合管廊。
根據成都出臺的技術規范,該地下管廊與天府國際機場、地鐵18號線的專用供電電纜以及機場周邊道路、地庫、地鐵等其他地下構筑物一體化建設,以提高地下空間利用率。
作為國家第二批綜合管廊試點城市,成都市正全力推進管廊建設工作,計劃到2035年,建成管廊約1000公里。據了解,目前成都市在建管廊約200公里,正式移交納入管理的管廊20余公里,預計年內還將移交10余公里。
隨著成都管廊建設步伐的加快,管廊管理工作也在同步有序推進。據介紹,成都市綜合管廊智能管理體系由市級管理平臺和多個分控中心組成,構建全域監督管理和片區運維管理結合的管理模式。(記者 李霞 文/圖 制圖 趙蘊如)